谈龙建
(1952- )
三弦演奏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华乐大典·三弦卷》主编;《音乐大百科》编委;中国弦索音乐当代唯一传承人。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获芬兰西贝柳斯音乐院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萧剑声、李乙、白奉霖、爱新觉罗·毓峘等名师,广泛地学习和汲取了各家各派的风格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从而形成了纯真、自然、细腻而又热情的演奏风格。近年来在国内外举办了30多场三弦独奏音乐会,以及在香港、台湾、日本、德国、法国、芬兰、瑞典、挪威、荷兰、爱沙尼亚、英国、冰岛、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近百场从传统作品到现代作品各种形式的演出。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弦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编写了大量的三弦练习曲和教材,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教学体系,在强调严谨规范的技术训练的同时,提倡开放性思维和多元化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教授和培育了不少优秀的三弦人才,其中不乏有多名学生在“文华院校奖”、“金钟奖”、“金芦笙奖”、“华音杯”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奖项;多名在高等音乐院校任教和国家艺术院团任职。如:赵正达、李静、魏玲、朱宏伟、庄昉、张柳萌、高伟、程珊、王玉、高艺真、张馨元等。
坚持不懈地深入于传统音乐的挖掘和研究,自1984年起,倡导和组织了对传世名著《弦索备考》的研究和演奏,与其他三位演奏家一起,于1986年和2009年两次举办了“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将《弦索备考》古谱的全部音乐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为了挖掘和继承三弦的传统音乐,寻访到清道光皇帝五世孙、弦索音乐唯一的传人爱新觉罗·毓峘先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记录整理了“弦索十三套”的三弦传谱,抢救挖掘了一部濒于灭绝的三弦传统音乐,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曾任“文华院校奖”、“金钟奖”、“金芦笙奖”、“CCTV中国器乐大赛”等国家级比赛的评委;《音乐百科全书》编委;《华乐大典·三弦卷》主编。近年来主持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国际三弦音乐周”、“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论坛”、“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学术研讨会”、“蒙古族三弦音乐国际研讨会”、“白凤岩艺术研讨会”、“李乙三弦艺术研讨会”、“《弦索备考》研究暨爱新觉罗毓峘传谱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先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导师,曾经指导了二胡、琵琶、古筝、阮、三弦、笛子、扬琴等专业70多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主要著作:《三弦演奏艺术》《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三弦自学入门与提高》《白凤岩三弦、琵琶作品集》(合著)、《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合著)、《中国音乐轻松学——三弦》(合著)、《三弦套曲——弦索十三套三弦谱》等。
主要著述:《三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中国三弦的音色多样性之研究》《弦索音乐在恭王府的承袭》《关于〈合欢令〉传谱的辨析》《三番 & 海青》《对弦索备考的重新认知与阐释》《〈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艺术》《弦索音乐在恭王府的承袭》《谈三弦换把》《三弦音准技能的认知》《三弦与三弦名曲“十八板”》《论白凤岩对三弦器乐音乐的历史贡献》《持檀龙三尺·令音韵绕梁——论当代三弦宗师李乙的艺术成就》《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萧剑声教学思想研究》《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蒙古族三弦音乐给予我们的思考》《两部互为印证的乐谱史料<弦索备考>与<华秋蘋琵琶谱>——以<月儿高>为例》《弦索古曲<松青夜游>对话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口传文化与民间音乐》(译文)等。
主要音乐评论:《从胡琴“传道士”到弦乐之王》《局外人言局内事——宋国生艺术思想管窥》《局外人言局内事之二——宋飞“双语”教学理念解构》《傅雪漪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中央音乐学院阮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我们的思考》《戏韵管弦 & 管弦戏韵——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带来的思考》《从“录先生”说起……》《三根弦上的修行》《家学·太学、师承·为师、成大器——记当代琵琶“世子”张强》等。
主要音乐出版物:《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专辑》《檀龙吟——谈龙建三弦独奏专辑》《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