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9点至21点“音乐伴你行·12小时不停歇”钢琴马拉松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作为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钢琴系专场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及钢琴系党总支联合承办,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主科教研室主任盛原教授、副主任张欣宁教授担任音乐总监。
这次十二小时不间断钢琴马拉松音乐会从曲目量到演奏时长堪称一次创举。曲目安排沿着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涵盖了从文艺复兴晚期、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和近现代、民族乐派、俄罗斯和中国的钢琴作品,还特别安排了羽管键琴与早期钢琴、练习曲、室内乐和协奏曲版块,这些精心为钢琴音乐爱好者与广大学子挑选的作品巧妙地编排成12个篇章,既普及了古典音乐知识,又展示了钢琴音乐的魅力。音乐会也是钢琴系“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舞台,由62位钢琴专业小学四年级学生到博士研究生参与演出。为了让音乐更具欣赏性,钢琴系韦丹文、盛原、常桦、吴迎、杨鸣、杨珊珊、张欣宁、由熹、黄若愚、权洪波、邹翔、赵聆12位老师为音乐会进行了导赏。12小时马拉松音乐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通过新华社多平台端口、新华网、央视频、中央音乐学院和音乐周报、今日音乐的视频号、抖音bilibili 等平台,直播观看数据达 5800万次 ,在全社会掀起巨大反响。



钢琴系导赏教师团队:老师们的讲解充满了专业性和趣味性,既满足了广大钢琴老师和学子的求知欲,又符合广大音乐爱好者们陶冶情操的需要。
这次十二小时不间断钢琴马拉松音乐会不但是钢琴系建系以来首次大规模社会性展示,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面向全社会所做的影响力最大的一次美育课堂之一。马拉松音乐会的高质量演奏水平和高效的组织工作不仅体现了钢琴系国际一流的教学水准, 也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际性音乐学府从教学到管理各个层面的成熟架构。马拉松音乐会影响力的广度触及中国家庭各个角落,反映了中央音乐学院对国家美育战略思想的具体落实,为践行国家美育方针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章:钢琴之“寻根”
导赏:盛原
本章曲目涵盖从文艺复兴晚期的弗雷斯科巴尔迪到古典主义的贝多芬作品,还原了作曲家当时听到的声音,曲目使用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和早期钢琴演奏。

第二章:复调是什么调?
导赏:盛原
钢琴学习者演奏最多的复调作品就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本章介绍了巴赫及斯卡拉蒂的键盘复调音乐。

第三章:别人家的孩子:练习曲
导赏:常桦
每一个琴童都离不开技术练习,本章演奏了多首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钢琴练习曲,也体现了技术为音乐服务的教学宗旨。

第四章:精致的古典主义
导赏:吴迎
作为“维也纳三杰”中的古典主义先驱者--海顿与莫扎特,他们的作品在此得到了集中展示。

第五章:时代的英雄:贝多芬
导赏:杨鸣
“乐圣”贝多芬是人类文明的闪闪之星,他的热情和理想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章:浪漫-音乐的黄金时期
导赏:杨珊珊 张欣宁
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大部分都有着钢琴家的身份,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钢琴经典作品中最重要的曲目。这里用两小时集中体现了19世纪文人对世界的拥抱,对生命的赞歌。

第七章:来自法国的情调-印象主义
导赏:由熹
法国文豪雨果曾写道:“心灵中的诗,能启发人的高尚情感和高尚行为。” 来自法国的情调——印象主义篇章-集浪漫之大成,付印象以新生。

第八章:20世纪的重头戏
俄罗斯音乐的崛起
导赏:黄若愚
崛起于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浪漫。

第九章:民族乐派
音乐真的无国界吗?
导赏:权洪波
从19世纪崛起的民族意识,孕育了一批伟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把本民族最有特色的曲调和情怀展现给世界。

第十章:中国作品
来自东方的声音
导赏:邹翔
中国钢琴音乐始于1913年,中国钢琴作品经历了浓缩式的发展,迸发出强有力的、民族的、来自中华大地的声音。

第十一章:当钢琴遇到小伙伴·室内乐
导赏:赵聆
室内乐表演离不开同伴的协作,这是音乐家们切磋思想和交流情感的方式。
第十二章:当钢琴遇到小伙伴·协奏曲
导赏:韦丹文
时代需要英雄,舞台需要闪光,协奏曲把钢琴家的风采衬托得有如众星捧月般耀眼。

钢琴系座右铭:
好听是有道理的,美是值得追求的。
62名学生,12个小时堪称完美的接力演奏,无疑是钢琴系“大中小一体化”教学体系和近年来人才培养理念的最好说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生用卓越的才能和对音乐丰富细腻的表达为作品镀上斑斓的光辉。
图:朱弘崴、谢林萱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