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五、六月间,我院首任院长、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和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喻宜萱、作曲系教师杜鸣心,时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现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周广仁,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著名民族歌唱家郭兰英、民族器乐演奏家刘管乐、边军和作曲家安波等组成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应邀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六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这是“央音人”的首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之旅,在新中国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印记。

1951年“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代表团合影
前排左起:喻宜萱、马思聪(团长)、周广仁、郭兰英;
后排左起:刘管乐、安波、边军、杜鸣心

代表团音乐会后谢幕
“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由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创建于1946年5月11日,时为纪念捷克爱乐乐团创建50周年。之后,其作为一项国际性重要音乐盛会,每年举办一次(以捷克杰出作曲家斯美塔纳逝世纪念日5月12日为开幕日)。
包括苏联、中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法国、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应邀参加了第六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而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则是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这一音乐盛事。它“被人重视,同时又被人注意。重视的是因为我们在和平阵线上的分量很大”,“注意的是因为我们第一次参加这个国际性的音乐集会,大家期待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声音”。(马思聪)

视频:2021年5月,著名当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杜鸣心教授接受档案馆(校史馆)采访。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进步日报》:《马思聪等赴布拉格参加捷克音乐节》1951年5月21日第二版。

音乐节主办方正式会见代表团。
喻宜萱(右)、周广仁(中)

马思聪团长与斯洛伐克作曲家苏洪
由马思聪院长领衔的中国音乐家代表团,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他们带来的节目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充分展示了新中国音乐艺术的辉煌成就和艺术家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不仅有《妇女自由歌》《情姐下河洗衣裳》《有吃有穿》等经典地方民歌,《刘巧儿》《柳枝腔》等传统剧种选段,还有《西藏音诗》《思乡曲》《鼓舞》(马思聪曲)、《晚会》(贺绿汀曲)、《王大娘要和平》(我院校友张鲁、许文词,张鲁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招司词,我院校友瞿希贤作曲)等一批原创作品。在表演体裁上也是中西合璧、形式多样,既有小提琴独奏、钢琴独奏/重奏、声乐独唱等西方演奏、演唱形式,又有极具中国风韵的民歌、戏曲、唢呐、管子、板胡等传统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和钢琴音乐,也随着马思聪和周广仁的演奏走出国门,被东欧乃至整个世界的音乐家们认知。

喻宜萱(左一)、郭兰英(左二)和前苏联演员在布拉格共同参加活动。

杜鸣心担任马思聪、喻宜萱、郭兰英的钢琴伴奏
此次出访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代表团规格高、艺术水平高。从5月18日抵达首都布拉格到6月14日离开,在28天的时间里,代表团共举行了十余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马思聪院长还与捷克电台乐团合作演出其创作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参加了国际作曲家大会,在大会上作《关于中国群众音乐创作》的报告。捷克《布拉格新闻报》就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他演奏他自己作的提琴曲《西藏音诗》(钢琴伴奏)与《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根据民间的曲调而写成的。”
除在首都演出外,代表团还受邀到该国的多个主要城市巡回演出,并参加了布拉格“布拉蒂斯拉发和特斯拉无线电工厂”庆祝捷克共产党成立30周年的国家级庆典音乐会。他们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捷克作家联盟机关报《人民报》对此给予极高评价:“中国音乐家的演奏展示了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后,中国音乐艺术已展开了怎样壮丽的远景!”

代表团参加当地群众组织的集会活动。
前排右二、右三、右四:周广仁、喻宜萱、郭兰英

代表团在布拉格和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巡回演出期间参加当地组织的群众活动。
喻宜萱(右二)、刘管乐(左三)、郭兰英(左四)、杜鸣心(左六)

代表团音乐节期间进行参观交流:郭兰英(左一)、喻宜萱(中)、杜鸣心(右二)
70年前,“央音人”以精湛的技艺、高超的专业水准,首度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充分展示了新中国音乐艺术在表演、创作、教育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为中捷音乐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7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已经更加开放,更具有国际性。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一代代“央音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70年后,“央音人”将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音乐家的光荣传统,努力用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乐为桥,以琴会友,搭建起更多中国音乐家与世界音乐舞台的交流通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文:京晓、宋学军
图片资料:档案馆(校史馆)提供
采访:京晓、宋学军
视频短片制作:京晓
摄像:王凌钊
策划/监制: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