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风华正茂到银发丹心,经历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辉煌岁月,见证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繁荣昌盛,更是迎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崭新篇章。他们在这七十五年里奉献自我,为一代又一代的美好生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五老”,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五老”精神,也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值得学习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什么是“五老”?“五老”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的总称。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十分向往,尤其是老一辈教师们对于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对于传授知识的那份执着以及对于培养优秀后辈的强烈责任感更是令我无比崇敬。
“银发生辉谱华章,五老精神绽芳华”,用这句话来形容我所敬佩的一位老教师是再合适不过了。钟子林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一名91岁高龄的老教授,他是中国西方现代音乐研究和流行音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与我们所熟知的老一辈音乐家们一样,钟老师也是从部队文工团考入音乐学院进一步学习。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特种纵队文工团,当时还叫三野特种纵队文工团,负责小提琴演奏和创作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常常要给作战士兵们带来慰问演出,有一段时间,钟老师被分在了效果组,负责声效,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舒适的场地条件,而是要在炎热的露天场地操作道具。钟老师的手经常被道具磨出一个个血泡,这些血泡又在重复的动作下不断被挤破,在道具的把手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汗水顺着手掌滴落在地上,其中的盐分经过伤口带来阵阵刺痛,钟老师后来回忆此刻时笑了笑说,虽然身体上能够感知到痛苦,但与能给士兵带来一场备受鼓舞的演出相比,“这点难受”就不值得一提了。我想这正是钟老师令我敬佩的第一点,信念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给生活带来美好。
而后,钟老师进入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行学习,并在三年后转入到音乐学系研究民族音乐。在1958年,毛主席提出要为各个少数民族都要写一本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和教师奔赴祖国各地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钟老师不畏辛苦,毅然决然踏上了青海调研之行。海拔之高,山之崎岖,这些都未能阻挡钟老师面对青海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求知若渴的精神。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气候环境也比较恶劣,通过将近一年的采风调研,钟老师了解了很多当地的文化习俗,在民族音乐方面有了很大收获,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全身类风湿关节炎、腱鞘炎、手指变形等等疾病也将伴随一生,直到现在,钟老师的手指关节还是依旧处在变形状态。疾病虽带来痛苦,但钟老师从未埋怨和抱怨过这段经历。我想这是钟老师令我敬佩的第二点,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要能够不畏艰辛,勇敢前行。
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批新唱片的引入也开启了中国对于西方现代音乐研究与探索的大门,这也在日后成为了钟老师最为人知的成就。在这批新唱片引入到中央音乐学院之时,钟老师便抽出闲暇时间将六十来张唱片一一聆听,并从中挑选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策划了一场唱片音乐欣赏会。慢慢地,随着更多的唱片以及乐谱书籍的引进,钟老师就在之前的基础上开设了西方现代音乐的课程,一开便是十几年。除此之外,钟老师还在各大乐团和北京其他高等院校开设专题讲座,并撰写了一本书——《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可以说,在西方现代音乐研究和传播上,钟老师投入了十几年的光阴,对此,钟老师还谦虚说道,“我只不过是将西方现代音乐搬运到国内,让大家伙儿都能听一听,还谈不上所谓中国西方现代音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想这份在一件事情上以十年为单位的坚持与付出,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所缺失的,这也正是钟老师令我敬佩的第三点。
世上常说,“老一辈的足迹,是年轻一代的灯塔”。像钟老师这样的老一辈教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五老”精神,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以十年为单位的坚守,以生命为代价的研究,老一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身为党员的初心使命,为下一代人铺垫好阳光大道。回首望去,“五老”精神就好似一道道灯塔的光芒,为还在人生初期迷茫和无助的我们指引了方向,照亮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前行的道路。教育需要“五老”精神树立榜样,时代需要“五老”精神激励创新,中国也需要“五老”精神繁荣富强。作为艺术院校的新时代大学生,也作为一名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向老一辈人学习,要传承弘扬“五老”精神,用音乐传递真善美,用音乐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新时代教育事业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带领我们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教育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奏响激昂的青春乐章!
中央音乐学院林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