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五:音乐与脑科学论坛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Summit on Music Intelligence)10月22日-2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中央音乐学院(CCoM)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联合主办,汇聚全球音乐人工智能顶尖专家、学者、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以及音乐产业相关企业代表等,集思广益,精骛八极,共同探究未来音乐世界,推动音乐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的发展,服务北京、服务国家战略,与世界携手未来。
开幕前夕,国际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大会题词祝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艺术与科学的盛会,祝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圆满成功!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音乐与脑科学论坛由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主持,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Nina Kraus,约翰霍普金斯音乐与医学中心非典型帕金森症中心主任Alexander Pantelyat,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音乐治疗中心副研究员张晓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研究员黄娟为与会者做了分享。
报告题目:音乐与声灵
论坛嘉宾:
Nina Kraus
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Nina Kraus教授是一位研究听觉学习的生物学家,同时也是发明家和业余音乐家。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对单个听觉神经元反应的测量,并且第一个证明了成人的神经系统经过学习后仍然具有重组的可能。这些基础生物学发现激励了她深入探索人类听觉学习的奥秘 通过一系列涉及数千名参与者且年龄跨度从刚出生到90岁的创新研究,她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声音,无论是有益的(如音乐家、双语者)还是有害的(如语言障碍、脑震荡、老化、听力损失等),都会改变我们的听觉机制,影响我们的生活。她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中开展平行实验以阐明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研究中,Kraus教授不仅广泛采用科学发现所必须的各种技术,还发明了测量人类声音处理机制的新方法,为脑功能区域定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细度。同时,她也在学校、社区中心和诊所开展研究,将科学推向传统实验室之外。她倡导将神经科学的原理应用于改善人类沟通,以促进教育、健康和社会政策更好的实施。
报告摘要:
大脑处理声音信息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这种能力不仅影响我们的思考、感受、运动,也参与到其他感官信息的整合过程中。音乐则是这一神经回路中重要的一环。无论学习、欣赏或表演音乐,音乐行为实际增强了我们处理特定声音成分,尤其与音乐相关的时频域成分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物质世界的声学景象。
报告题目:基于音乐的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的干预措施: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音乐与医学中心的观点
论坛嘉宾:
Alexander Pantelyat
约翰霍普金斯音乐与医学中心非典型帕金森症中心主任
Alexander Pantelyat博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病学助理教授,同时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典型帕金森病中心的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运动障碍研究项目的联合主任,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音乐与医学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和主任。Pantelyat博士的研究重点是非典型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麻痹、皮质基质综合征/变性和多系统萎缩;运动障碍的认知方面;以及基于音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康复。Pantelyat博士在费城天普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在那里他被选为Alpha Omega Alpha荣誉医学会成员,并获得马修-T-摩尔神经学奖。他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了神经病学的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完成了运动障碍的研究金。他是2013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帕拉图奇宣传领袖和研究经费获得者,2014-1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新兴领袖,以及201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奥斯勒主治计划入选者。
报告摘要:
Alexander Pantelyat博士将介绍基于音乐的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的干预措施。在回顾了关于音乐影响神经系统的机制的知识现状后,Pantelyat博士将借助实例,尤其音乐与医学中心的研究成果,介绍基于音乐的干预措施,以及概述音乐与医学中心当前以及未来的计划。以期听众能够了解目前借助音乐影响神经系统这一治疗机制的一些想法,并展示若干与帕金森病和其他运动障碍相关的音乐干预案例。
报告题目:
音乐与脑科学——音乐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进展及应用
论坛嘉宾:
张晓颖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音乐治疗中心副研究员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学硕士,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音乐治疗中心副研究员,注册音乐治疗师(MT-BC),神经学音乐治疗师(NMT),中国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督导师,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学术秘书。
临床及科研重点:
1)卒中后失语症的旋律发音治疗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2)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音乐治疗-神经支配呼吸/言语/认知/上肢运动及其机制研究
3)其他系统疾病的临床音乐治疗。
先后承担厅局级课题5项,财政部课题1项,横向承担北京市课题1项,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多中心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10篇,IF:24.877。会议交流文章10 余篇。
报告摘要:
音乐干预——这种非侵入、无创式的医疗手段近年来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音乐对于疾病的治疗功效。音乐干预与临床医学中脑科学的结合,是关注建立在临床医学、神经科学、音乐声学和计算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音乐干预手段,如何以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解决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发展和治疗方案。其中包括针对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损伤后疾病、针对运动系统疾病中的音乐干预训练的研究及案例。以上方法均建立在音乐感知及执行的基础上,通过听觉对声音及节奏的识别,在初级及次级听觉皮层形成反馈,对大脑神经可塑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课程内容将针对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脑功能疾病,将音乐干预与治疗相结合,运用的理论、方法及案例展示的形式作以初步的分享。
报告题目:音乐记忆的神经机制
论坛嘉宾:
Juan Huang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研究员
黄娟博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受到系统的听觉心理物理学与神经生理学的训练,博士毕业论文课题为“听觉老龄化和双耳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2007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进行科研交流, 2009年开始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及Peabody音乐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参加与清华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合作项目。黄娟博士的研究涉及到音高感知的机理、听觉触觉多感觉整合与音乐感知的神经机制、人工耳蜗植入者音高感知与发声的神经机制。
报告摘要:
理解大脑如何分析、储存和检索音乐信息是神经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通过对人类大脑中神经活动的直接记录与分析,我们观测了与音乐聆听和音乐回忆有关的脑区,发现在聆听音乐时会诱发高伽马频段的神经活动,从颞叶开始,在下额回结束。而在音乐回忆过程中,这种高伽马反应的时间流向是相反的。并且无论是音乐聆听或音乐回忆,对于真实呈现的音乐或想象中的音乐,额叶和颞叶的神经响应都与音乐强度包络相一致。这些发现表明,在聆听和回忆音乐时大脑皮层存在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与会者合影
(10月23日)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圆桌讨论专家与参会者合影
(10月24日)
大会联系方式:
邮箱:SOMI@ccom.edu.cn
电话:010-6641 5568
大会官网:
中文 https://www.somi-ccom.com/
英文 https://www.somi-ccom.com/en/
项目支持: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