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刘小龙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19-12-27 11:06:00 更新日期:2024-01-05 21:20:38

姓名 刘小龙

职称:教授

职务:音乐学系副系主任

联系方式:1805@ccom.edu.cn

个人简介:

刘小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音乐理论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学理论和音乐批评。撰写和翻译的著作包括《论贝多芬<庄严弥撒>》《乐赋心弦——中国音乐》《钢琴音乐简史》《贝多芬:音乐与人生》《贝多芬》《文化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十九世纪的音乐》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种艺术愿景》。


刘小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副秘书长。1996年9月起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修西方音乐史专业。2007—2018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8年7月至今,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工作。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德奥音乐文化、贝多芬专题研究、中国音乐史、音乐批评和艺术学理论。

刘小龙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和音乐评论百余篇,代表论文有《利都奈罗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运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三期)、《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风格转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二期)、《贝多芬<庄严弥撒>中的复古与象征手法》(《音乐研究》,2009年第一期)、《复归音乐与心灵的契合——就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展开的当代反思》(《音乐研究》,2009年第五期)、《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2011年第三期)、《探索新方向:西方音乐话题史》(《音乐研究》,2013年第四期)、《探索田园中的愉悦之音:对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手稿修订的分析与阐释》(《音乐研究》,2016年第一期)、《论阿尔康格罗·科雷利<圣诞协奏曲>对古典交响套曲的预示》(《音乐研究》,2017年第四期)、《回归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传统》(《音乐研究》,2018年第一期)、《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晚期“变奏”: 作品 109 第一、二乐章结构再思》(《交响》,2018年第四期)、《贝多芬的精神与当代生活》(《音乐研究》,2020年第六期)、《女性的缺失:舒伯特歌曲<魔王>中的父权悲剧》(《黄钟》,2021年第三、四期)、《比较艺术学的研究维度与实践方法》(《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五期)等。2020年3月,“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手稿跨文化阐释研究”获得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20YJA760052。

2006年1月,为纪念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主编《你好,莫扎特——26位中国音乐名人访谈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专著《论贝多芬<庄严弥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主持翻译并出版《钢琴音乐简史》(F.E.科尔比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译著《贝多芬:音乐与人生》(列维斯·洛克伍德 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参与“中华文明探微书系”项目,撰写专著《乐赋心弦——中国音乐》(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3年2月);2015年12月,出版译著威廉·金德曼《贝多芬》(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6月,译著瓦尔特·弗利什《文化语境中的西方音乐:十九世纪的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4月,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种艺术愿景》(上海音乐出版社)。

刘小龙主讲的代表性课程包括“西方音乐史”“世界音乐精华”“浪漫主义时代的欧洲音乐”“贝多芬音乐专题研讨”“中国艺术文化撷英”等。他的慕课“浪漫主义时代的欧洲音乐” “西方音乐史” “盛世华音中国梦:中国20世纪经典音乐系列讲座” “古典音·乐吧”“学才艺:音乐连着你我他”等受到广泛好评。2012年11月,个人专著《论贝多芬<庄严弥撒>》获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2013年12月,入选中共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5年12月6日,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展评活动唯一一等奖;2020年11月,同潘澜、班丽霞老师共同开设的慕课《西方音乐史》,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