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授
职务: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wcizhao@163.com,cizhao@ccom.edu.cn,13910300969
个人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原院长,浙江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员、名誉院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出版《音乐美学基础教材》《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等教材、著作15部,发表《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论文、评论200余篇。荣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一等奖、中国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奖项。曾任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兼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兼音乐舞蹈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国务院学位办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音乐与舞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历教育:
198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社会兼职: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文化研究》等刊物顾问。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浙江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荣誉教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
工作经历:1966-1978:浙江建设兵团兵团部文艺宣传队乐队首席、指挥、作曲;1978-198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1983-1986: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教师;1986-199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副主任;1990-1992;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1992-1994: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1994-1996: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1996-1998:中央音乐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全院党政工作;1998-2001: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1-2015:中央音乐学院院长;2016-: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学情况:
开课情况
本科生课程:《音乐美学基础》《西方音乐美学史》(与闫国忠合开)。
研究生课程:《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与程乾、陈燕婷、段蕾合开)《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与周耀群等合开)
公共课:
选修课:《音乐美学》《欧洲音乐名作赏析》《音乐与各门艺术比较》(与潘必新、李起敏合开)《音乐的美及其鉴赏》
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生17人,硕士生19人,本科生8人。
教学成果:
文字表述或者如下文黑体字列表:
1)1983-2020年来,共完成本科生《音乐美学基础》课数百学时。
2)由本人担任负责人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由本人编写的教材《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教育部列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4)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百科全书》(任副主编)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一等奖。
5)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专著)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二等奖。
6)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主编、合著)获2019年中国文联啄木鸟杯推优作品(唯一的一部音乐著作)。
7)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或文化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教学获奖:
1)《音乐美学教学成果》(于润洋、王次炤、何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获1992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音乐美学教学成果》(于润洋、王次炤、何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1993年9月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3)《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王次炤、袁静芳、苗建华、修子健)2013年9月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王次炤、袁静芳、苗建华、修子健)2014年9月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5)2014年12月《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于润洋、张前、王次炤)中国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6)2018年4月《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王次炤著)教材获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
7)2019年12月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8)2020年1月《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奖。
学生获奖:
柯扬:《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论》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一等奖。
程乾:《魏晋士人音乐精神研究》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陈燕婷:《南音乐感研究》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魏昇:《论旋律与和声之争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马圆瑞(本科、硕士,5项)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届“乐论”杯音乐美学论文比赛本科生组一等奖;
2018年第八届“人音社”杯音乐书评比赛二等奖;
2019年12月北京市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获奖论文《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2019年12月首届全国优秀歌剧评论征集比赛二等奖,获奖论文《歌剧<原野>的符号学分析》
2020年12月第八届“上音社杯”音乐评论“学会奖”三等奖。获奖论文《埃罗·塔拉斯蒂的音乐符号学分析理论》。
苏哲(本科、硕士,9项)
2016年12月,荣获第七届“人音社杯”高校音乐书评比赛二等奖;
2016年12月,原创剧本歌剧《双生花》入选中国室内歌剧推动计划;
2018年12月,原创剧本歌剧《许三观》入选中国室内歌剧推动计划;
2019年4月,荣获中央音乐学院首届“乐论杯”音乐美学论文比赛二等奖;
2019年12月,荣获全国首届歌剧评论比赛二等奖;
2020年12月,荣获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书评比赛一等奖;
2020年12月,荣获第八届“上音院社杯”音乐评论“学会奖”三等奖;
2020年10月,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
2021年10月,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歌剧评论推优活动优秀论文;
邵琦文(本科,3项)
第八届“上音院社杯”音乐评论“学会奖”一等奖
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书评大学生组一等奖
2018-2019学年校政治理论文论比赛二等奖
薛楷莨(本科,3项)
中央音乐学院第十届“王森国际交流基金”论文评选(本科生组);2016年10月校际学术论文比赛;优秀奖;《一个时代的兴衰——张俊功与陕北说书》
2019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乐论杯”音乐美学论文比赛(本科生组);校际学术论文比赛;二等奖;《对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思想中“概念”与“情感”的再认识》
宋月盈(本科,1项)
2020年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比赛大学生组一等奖
魏昇(博士,2项)
2018年“上音院社杯”第七届音乐评论“学会奖”二等奖;
2020年“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韩璐(博士,1项)
2018年“上音院社杯”第七届音乐评论“学会奖”二等奖
刘路希(博士,2项)
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评论学会奖二等奖
2021年度黑龙江省优秀艺术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
科研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997年全国艺术科学“九五”国家年度课题《音乐价值学》(97GB15),1997-2000,5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2)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音乐百科全书》(01JAZJD760001),20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并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
3)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点项目《音乐与文学本体比较》(03JB760004),5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4)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评估、国际比较及其发展对策研究》(06JJD760004),20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5)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音乐学教学团队》,30万元(2010年7月拨款),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6)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重点支持项目《音乐美学基本问题》,5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并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7)2010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资助项目《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2009BAH51B00),1489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并获三项国家专利。。
8)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研究报告》(10YJA760049),9万元,已结项并成功通过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申报。
9)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音乐素质教育基础读物音乐学系列丛书》(10ZA01),项目负责人,10万元,已结项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11)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一般项目《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研究》,20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12)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13AD003),60万元,项目负责人,已结项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3)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理论研究与应用未来发展研究》(16JJD760001),16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进行中。
14)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12QKA100),40万元,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近三年来,先后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目前负责的在研项目有:
1)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重大问题研究》(10ZD15),160万元,子课题负责人,进行中。
2)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音乐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21ZD19)子课题《音乐人工智能哲学-美学》负责人。
主要论著:
(1) 部分论文:
(2) 肖邦音乐浪漫主义风格中的民族因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期)
(3) 历史上有关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中国音乐》1985年第10期)
(4) 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音乐研究》1986年第3期)
(5)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6) 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7) 音乐美学在新文艺思潮面前的思考(《人民音乐》1987年第3期)
(8) 音乐的情感和意义(译文,《音乐研究》1987年第3期)
(9) “调和”、“冲击”及三种文化意识(《人民音乐》1987年第5期)
(10) 音乐美学研究的立足点(《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11) 郭淑珍中国作品演唱和教学述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12) 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2、3期)
(13) 论音乐表演(《人民音乐》1989年第11期)
(14) 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
(15) 关于文学与音乐比较研究的设想(《文艺争鸣》1990年第1期)
(16) 论音乐的感性材料(《人民音乐》1990年第1期)
(17) 论音乐性内容(《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18) 略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9)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20) 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1) 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想象(《乐府新声》1991年第1、2期)
(22) 论音乐与文学(《文艺争鸣》1991年第1期)
(23) 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24) 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5) 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26) 音乐与文学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及结构方面之比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2期)
(27)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28) 论音乐欣赏(《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9)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0) 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
(31) 尊重历史弘扬优良学术传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2) 当代音乐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第2期)
(33) 论音乐欣赏(《人民音乐》2004年第2期)
(34) 中央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教学成果(《人民音乐》2008年第12期)
(35) 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人民音乐》2010年第5期)
(36) 发人深省 以史为鉴(《人民音乐》2011年第2期)
(37) 关于建设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几点想法(《音乐研究》2012年第4期)
(38)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9) 关于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40) 林石城先生对琵琶专业教学的杰出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1) 《江文也的内心世界》(《人民音乐》2017年第3期)
(42) 《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音乐艺术》2018年第2期)
(43) 《语言、概念、跨学科和中国文化精神—关于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看法》(《音乐研究》2018年第4期)
(44) 《研究的价值 探索的力量—评“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45)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传媒与艺术》2019年第2辑)
(46) 《音乐学的历史地位和中国音乐学的未来发展》(《音乐研究》2019年第3期)
(47) 《论音乐中的模仿》(《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3期)
(48) 《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人民音乐》2020年第10期)
(4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音乐评论的几次大讨论及其历史轨迹》(《人民政协报》2020年12月28日“学术 人物”版)
(50) 《一次关于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讨论》(《音乐研究》2020年第2期)
(51) 《论音乐中的精神内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52)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观念分类综合研究的设想》(《音乐艺术》2020年第4期)
(53)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人民音乐》2020年第12期)
(54)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内在精神—在赵季平音乐作品全集首发式上的发言》(《人民政协报》2021年7月12日)
(55) 《中国式的快板—兼论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社会的交互影响》(音乐研究2021年第2期)
(56) 《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对我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57) 《关于“民族歌剧”和“原创歌剧”的讨论》(《音乐研究》2021年第5期)
(58) 《中国的快板—兼论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社会的交互影响》(《音乐研究》2021年第1期)
(59) 《音乐创作中的想象与科学思维》(《人民政协报》2021年12月11日)
(60)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人民音乐》2021年第3 期)
(61) 《我所经历的关于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和发展中的几件大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62) 《音乐评论的基本原则》(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6期)
(63) 《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64) 《一部多学科研究的活的音乐文化史巨作》(《人民音乐》2022年第4期)
(65) 《音乐的语言和语言的音乐》(与苏哲合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66) 《郭雅志的民族音乐抱负》(《人民音乐》2022年第8期)
(67) 《王中山的筝途—一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求经典的古筝艺术家》(《人民音乐》2022年第11期)
(68) 《一位集演奏、教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三弦艺术家—谈龙建的艺术贡献和学术成就》(《人民音乐》2023年第1期)
(69) 部分评论和杂文
(70) 《博学多才的音乐学者》(《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8日)
(71) 《一本有价值的弦乐四重奏弓法编订教材》(人民音乐2021年第10期)
(72) 《怀念吴祖强老师》《人民音乐》第4期发表(0.56万)
(73) 《江定仙先生与<康定情歌>》(人民政协报2021.5.17)
(74) 《观念 治学 人格—李吉提老师使我终身受益的三件事》(人民政协报2023年2月6日第12版)
(75) 《学者教授诗人 清风明月劲松—纪念顾毓琇先生诞辰120周年》(人民政协报2022年12月31日
(76) 《辛勤耕耘 持之以恒》(《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02)
(77)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扬琴艺术的杰出代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0-01)
(78) 《文化包容 音乐互通》(《人民政协报》2019-01)
(79) 《辛勤耕耘 持之以恒—为<李恒板胡曲集>出版写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一本有价值的弦乐四重奏弓法编订教材—<海顿作品76号(OP.76)六首四重奏弓法>出版序言》(《人民音乐》2021年第10期)-
(80) 《开拓阮乐先锋 引领学术新潮》 (《人民音乐》2019年第4期)
(81) 《可尊可敬的学者 可亲可爱的长者—袁静芳老师80寿辰感言》(《人民音乐》2019年第9期)
(82) 《<人民音乐>70年,我和<人民音乐>40年—《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2020年第12期)
(83) 《怀念吴祖强老师》(《人民音乐》2022年第5期)
(84) 《一位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斗士》(《人民政协报》2016年第7571期)
(85) 《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张韶老师的艺术精神和育人品格》(《人民政协报》2017年5月8日)
(86) 《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记沈湘教授》(《人民政协报》2017年7月31日)
(87) 《博学多才的音乐学者》(《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8日)
(88) 《江定仙与抗战歌曲》,《人民政协报》2017年12月9日。
(89) 《爱与奉献—纪念杨鸿年老师》(《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10日)
(90) 《点燃音乐鉴赏烛光—<音乐的美及其鉴赏>前言》(《人民政协报》2021年1月11日)
(91) 《江定仙先生与<康定情歌>》(《人民政协报》2021年5月17日)
(92) <Multi-Layered Structure of Tradition and Its Embodiment in Chinese Traditingnal Music>(《中国音乐专题研究荟萃》(英文)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页)
(93) 《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诞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94) 《写在于润洋<肖邦传>序言和第一章发表之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95) 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我音乐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年版。)
(96) 我的民族音乐情结(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乐谭》第九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
(97) 我和新中国同龄、与改革开放同行(《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约稿)
(98) 《人民音乐》70年,我和《人民音乐》40年(2020年10月20日在《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99) 一个难忘的集体—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研室(《人民政协报》2015年5月6日)
(100) 温暖 亲切 广博 深邃—怀念于润洋老师(《人民音乐》2015年第10期)
(101) 童年的记忆—感谢我的母亲(《人民政协报》2005年3月)
(102) 一位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斗士—我的大祖父王文典(《人民政协报》2016年11月第7571期)
(103) 善良 热心 无私 敬业—怀念蒋英老师(《怀念蒋英老师》序言,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版)
(104) 我所了解到和经历过的中德音乐文化交流(2015年应约为《中国民航》撰稿)
(105) 伟大的人格 崇高的理想—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人民政协报》2017年7月31日)
(106) 博学多才的音乐学者——《廖辅叔文存》序(《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8日)
(107) 孜孜以求 诲人不倦—张韶老师的艺术精神和育人品格(《人民政协报》2017年5月8日)
(108) 辛勤耕耘 持之以恒—《李恒板胡曲集》序(《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109)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扬琴艺术的杰出代表—黄河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10) 开拓阮乐先锋 引领学术新潮—徐阳对中国阮乐发展的杰出贡献(《人民音乐》2019年第4期)
(111) 一部值得推广的剧院运行管理巨作—陈平《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序(《人民音乐》2015年第11期)
(112) 一项值得推广的研究生培养成果(《人民音乐》2015年第2期)
(113) 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诞生—《音乐百科全书》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14) 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晶—魏煌《沧海一粟》文集序(《当代音乐》2022年第12期)
(115) 内涵深刻 功底深厚—《徐振民室内音乐作品选》序(《徐振民室内乐作品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16) 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王国潼从艺六十年暨教学五十年音乐会》序(音乐会序言)
(117) 艺高和寡 风雅脱俗—《江定仙曲集》序(《江定仙纪念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18) 中和乐感 历史意识—《南音乐感研究》序(《南音乐感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版)
(119) 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现代指挥法教程》序 (《现代指挥法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120) 《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序(《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
(121) 杨雪与弓弦舞—《弓弦舞曲集》序(《人民音乐》2020年第7期)
(122)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音乐会》序(节目册序言)
(123) 点燃音乐鉴赏的烛光,照亮大众审美的视线—《音乐的美及其鉴赏》前言(《人民政协报》2021年1月11日第12版)
(124) 音乐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人文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25) 发扬优良传统 创造美好未来—中央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发言(建校7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126) 继续发扬中央音乐学院的传统精神—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致辞(2014-2015学年度毕业典礼致辞)
(127) 大气在体、勇气在身、精气在心、神气在魂、正气在灵—2015-2016学年开学典致辞(2015-2016学年开学典礼致辞)
(128) 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2003年在第十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文艺组大足上的发言)
(129)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结构体系(《人民政协报》2015年1月9日)
(130) 普及音乐 加强美育(2001年7月26日在“全国高等学校交响乐课师资培训班”上的讲话)
(131) 加强音乐评论工作 推动音乐艺术发展(2015年10月9日在中宣部学习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学习会上的发言)
(132) 关于文化建设的两个建议(政协)
(133) 文化包容 音乐互通()
(134) 用艺术传递情感 用情感激发力量(《中国艺术报》2020年3月3日)
(135) 孜孜不倦 奋斗不息—江定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讲话(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江定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136) 音乐家程懋筠的历史贡献(2018年8月31日在成都程懋筠纪念活动上的致辞2)
(137) 提高大众音乐素养 推动全民美育教育—《李岚清音乐作品集》首发式及音乐会致辞(2013年10月20日《李岚清音乐作品集》首发式上的讲话。)
(138) 学术期刊与高校的艺术研究和教学的关系(2017年5月23日在《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第一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139)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2017年9月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培训大会上的发言)
(140) 音乐教育的职能和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在香港演艺学院建院40周年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41) 中央音乐学院的弦乐教学(2015年4月9日在第二节亚太地区顶级音乐学院联盟院长联谊会上的发言)
(142) 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几点建议(2012年3月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文艺大组上的发言)
(143)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重要环节()
(144)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人大演讲全文
(145) 我与音乐结缘(《人民政协报》2012年6月18、7月16日)
(146) 孜孜不倦 璀璨人生——郭淑珍(2007年6月11日为郭淑珍80寿辰献词)
(147) 一位纯粹的学者——蔡仲德(《蔡仲德纪念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48) 坦荡的胸怀 学术的人生 ——蓝玉崧(纪念蓝玉崧先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49) 博采众长 立足民间—曾永清(《曾永清笛子独奏曲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50) 金湘老师的情怀(《金湘音乐论文集之二》序)
(151) ——金湘
(152) 难忘的记忆(《江定仙作品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53)
(154) 九寨沟的声色断想(《人民政协报》)
(155) 通往蜈支洲岛的道路(《人民政协报》2012年11月26日)
(156) 从正乙祠戏楼到九剧场(《人民政协报》2013年2月18日)
(157) 母亲 亲情(《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9日)
(158) 泰晤士河上的音乐回响(《人民政协报》2012年12月24日)
(159) 共和国的精神(《人民政协报》2009年9月29日)
(160) 家史(《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报)
(161) 莱蒙湖畔的音乐故事(《人民政协报》2013年6月12日)
(162) 正直的人生 光辉的业绩——祝盾(2010年5月11日为祝盾教授从教50周年献词)
(163) 生命之声 艺术之情——周广仁(《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64) 艺术之树永远长青——杨鸿年(《合唱训练学》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65) 胡坤重返舞台(人民音乐,1984年1月31日)
(166) 与胡坤相处的日日夜夜(人民音乐,1988年5月30日)
(167) 我所认识的邵恩(人民音乐,1987年6月30日)
(168) 第一个登上国际领奖台的中国指挥—水兰(人民音乐,1987年第10期)
(169) 指挥台上的新秀——水兰毕业音乐会听后(人民音乐,1985年第10期)
(170) 珍贵的音乐图像——为《中国音乐图像》作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71) 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术奠基者
(172) ——为《马思聪全集》作序(《马思聪全集》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73) 分析中的评价 评价中的学术——为《熟悉中的惊奇—陈怡混合室内乐创作研究》作序(《人民音乐》2012年第10期)
(174) 尊重历史 弘扬传统——为吴伯超院长诞辰100周年而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8月23日)
(175) 超常的智慧 杰出的才能——吴祖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6) 在艺术中思考 在思想中行走 ——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3月30日)
(177) 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代宗师赵沨》序,香港华文国际出版公司,2002年版)
(178) 中国新音乐理论的奠基者(《跋涉人生——音乐回忆录》序,??出版社)
(179) 一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音乐学者(《廖辅叔的乐艺人生》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8年版)
(180)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不断探索(“王国潼从艺六十年暨教学五十年活动”序言)
(181) 让音乐属于每个中国人——教育系建系十周年献辞(2009年11月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建系1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献辞)
(182) 中国交响乐的一支生力军——澳门乐团(《光明日报》2005年6月3日)
(183) 技巧与风格的超越 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人民音乐,2010年第3期)
(184)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于润洋(《中国当代音乐家》第四卷)
(185) 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艺术贡献(《庆贺于润洋80华诞学术文集》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86) 一本值得重视的琵琶文论集(《陈泽民琵琶文论集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187) 歌剧表演艺术的新收获(《人民音乐》1983年第7期)
(188) 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开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89) 揭开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新序幕(2002年8月9日在“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190) 贝多芬在中国()
(191) 一本集教育、学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历史读本——初读《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5日)
(192) 倡导教学相长、同窗相助的学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93) “调和”、“冲击”及三种文化意识(《人民音乐》1987年第4期)
(194) 电子音乐漫谈(《世界知识》1985年2月15日)
(195) 中央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教学成果(《人民音乐》2008年第11期)
(196) 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
(197) 划时代的交响(《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25日,《人民音乐》2013年第4期转载)
(198) 发扬优良传统 创造美好未来——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献辞(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献辞)
(199) 中国大陆音乐美学教学现况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2001年在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200)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赴美培训心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01) 中国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展望(2005年10月在耶鲁大学“国际音乐教育学术会”上的演讲)
(202)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未来(2014年10月14日在北京“第二届亚洲教育论坛-亚洲艺术教育论坛”上的发言,载《亚洲教育北京论坛》文集)
(203) 开拓进取 群星荟萃——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5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建院65周年献辞(200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5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建院6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204) 繁荣音乐评论 促进音乐发展——在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205)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8月25日)
(206) 艺术院校实行学分制应该遵循的原则——在2002年全国艺术院校“学分制会议”上的讲话(《人民音乐》2010年9期)
(207) 继承传统 开创未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2000年第12期)
(2)专著
1)《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音乐美学》(主编,与周海宏等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音乐美学新论》(繁体字版,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音乐美学新论》(简体字增订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5)《音乐美学基础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6)《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
7)《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主编并撰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8)《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主编并撰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9)《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主编并撰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
10)《我与音乐和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11)《我•音乐•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
12)《含着眼泪的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莫扎特》(内容同上,繁体字新版,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莫扎特》(内容同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年版)
13)《歌剧艺术的改革者》(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瓦格纳》(内容同上,繁体字版,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瓦格纳》(内容同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年版)
14)《音乐鉴赏》(主编并撰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译著:
15)《蒙特威尔第—牧歌》(与常罡合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资料集:
16)《音乐与各门艺术之比较》(与潘必新、李起敏合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荣誉与表彰:
教学表彰:
1)1994年8月获1994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2)1999年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表彰
3)2003年荣获首届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4)2007年9月荣获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5)2011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宝钢基金会理事会)
6)2019年12月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论著和科研获奖:
1)1992年1月论文《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2)1995年《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获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评选一等奖、文化部第三届部属高等艺术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3)1998年12月论文集《音乐美学新论》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艺术学三等奖。
4)2011年12月《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2、3期)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
5)2012年10月《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人民音乐》2010年5月)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6)2014年12月《“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研究报告》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2017年8月《音乐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吴祖强、于润洋、王次炤、刘霖、袁静芳、王凤岐)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8)2020年1月《音乐百科全书》(吴祖强、于润洋、王次炤、刘霖、袁静芳、王凤岐)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9)2020年1月《音乐的结构与功能》(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10)2020年9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获中国文联2019年度“啄木鸟杯”推优作品(音乐类唯一一部著作)
社会影响:
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音乐与舞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音乐舞蹈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乐评论家学会会长
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
马思聪研究会会长
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会长
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音乐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顾问
《人民音乐》顾问
《音乐文化研究》顾问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院士
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荣誉院士
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
浙江音乐学院高级研究员、名誉院长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上海音乐学院名誉教授
天津音乐学院名誉教授
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
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包玉刚讲座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等。
曾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兼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
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人民音乐》主编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编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
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