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诙谐的方式,往往是最渊博的教诲。在四月二十七号那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上,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天中午当我们步入琴房九大厅时,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些疑问:听闻
叶冬梅
老师要给我们全班上一节心理方面的班会,究竟要讲些什么呢?难道是每人手持厚厚的一份材料,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混混沌沌?一思至此,大家心里难免有些抵触情绪。然而,大家惊奇的发现,
叶
老师竟号召大家集体做游戏!顷刻间,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小野丽莎愉快地歌声里,同学们按照游戏规则被随机分为男女两人一组,并且每组中要有一位同学在游戏过程中紧闭双眼,由另一位同学带领着跳舞。伴舞的曲调一支比一支轻快,大家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原本尚有些生疏的同学们渐渐敞开心扉,露出明媚的笑脸。游戏场面热火朝天,最后,所有的学生
和
老师围在一起跳起了欢快的圈圈舞!当每个人都大汗淋漓,露出疲累的表情时,
叶
老师要每个组的同学都背靠背坐在一起,屋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在安静的音乐背景下,
叶
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用温缓的嗓音朗诵诗歌,每个人的心都平静下来,享受着这安逸的时光。课程结束之后,班里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原本对话中的不自然也烟消云散。
寓教于乐,这个在教育问题上经常被提及的词,我们并不陌生,然而真正做到,却十分不容易。学习,仅仅是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谨遵教诲往往起到的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真正好的学习,应该有如先哲孔子、苏格拉底一般,在生活上的一点一滴,在平时的对话中进行。学生在老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处事经验,人生哲理,最重要的是自我思索的能力。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今天中国众多急需普及知识,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完全是痴人说梦,空想社会主义(笑)。但是,在很多大学里,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存在的。譬如说我们所上的那节心理课,老师巧妙的将想传授的知识融入游戏当中,让我们在课后回忆起那愉快的时刻时,渐渐领悟到一些道理。这样的课程也许当时我们不以为然,甚至可能轻视。可漫漫人生,有一天我们忽然了悟,才发现,当时小小的一堂课,其实却教会了我们难得的人生哲理。很多道理,不需要耳提面命,不需要死记硬背,在游戏当中,在欢声笑语中,通过肢体与行动,让大家领悟得更加透彻。有人可能急于问我:“究竟你在那堂课中悟出了什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纪伯伦曾经写道:静独是吹落我们枯枝的一阵无声的风暴;但是它把我们活生生的根芽,更深地送进活生生的大地的活生生的心里。我曾经无限推崇诗中“静独”的境界,认为隐士是高尚的化身,认为他们虽然抛弃了一部分世界,却可以无惊无扰的享受整个世界。于是,我习惯了安静,习惯了自我封闭。甚至放眼望去,社会上的很多人与我一样,喜欢生活在套子里,变成了“套中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虽然早已摆脱了制度、思想上的束缚,却心甘情愿的自我隔离,小心翼翼地不与他人有深入的交流,美其名曰自我保护。这样的后果倒是有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却失去了与人同乐的充实感。实际上,在现今这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下,交流、信任、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而我们正是缺乏这种能力,甚至是怯于与人沟通。我们用隐藏武装自己,拒人于千里之外。然而,正是那节心理课,让我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明白了信任的重要性。看得出来,同学们与我一样,在游戏的进程中,渐渐解放了心里的束缚,迅速的消融了性别的隔阂,建立起熟悉感,开始真诚自如的交流。
这节心理课用行动教会我们敞开心扉,教会我们沟通与互动,教会我们必须用行为去释放禁闭在思想里的念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山林间的小溪,不论你愿意与否,都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社会的大海中去。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才会避免在汇流之时不必要的摩擦和误会。如此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