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作品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杨儒怀教授讲座略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04-04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02 14:53:44

    “终于有机会可以听听杨先生的课,好难得哦!”讲座尚有十分钟开始,教室已是满满当当,走廊上也站满了人,所有的听众脸上都写满了期盼……
    这是记者2007年3月30日晚在我院阶梯教室所听到和看到的。晚6点30分,我院作曲系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儒怀先生在此举行题为“作品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的讲座,为蜂拥而至的师生上了一堂生动、丰富,饱含人生哲理的作品分析课。
    现年82岁高龄的杨儒怀先生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195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音乐系。杨先生长期担任我院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开设多门作曲技术理论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深受全院师生欢迎。几十年来,杨先生为我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当今叱咤中国乃至世界乐坛的谭盾、郭文景、叶小钢和陈怡等作曲家都曾受其教诲。因此,他本人多次获得各项教学表彰:曾先后获院“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表彰”奖、学年度优秀教师奖、“学院创业建设和发展荣誉”金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荣誉证书、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以及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荣誉证书等奖励。除教学外,杨先生的个人理论成果也硕果累累,曾出版专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并发表《论边缘曲式》、《论四部再现曲式》及《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等几十篇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作曲技术理论大家。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绩”,据讲座现场“客串”主持、杨先生的在读博士杨正君介绍,杨先生给学生上课从来都不坐、不休息、不喝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先生收私人学生从来不收学费!听到这里,现场听众无不为杨先生兢兢业业、重视人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并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之后,讲座开始。杨先生开宗明义,直言举行此次讲座旨在活跃学术,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给各系、尤其是理论专业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他首先介绍了作品分析课程的概念、性质及其重要性。杨先生认为,作品分析是一门涉及和声、复调、配器等多门作曲基础理论、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其核心概念是指乐曲不同功能的逻辑组合。作为一门课程,其名称经历了从“曲式学”到“曲式与作品分析”到“作品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是我国理论界对这门课程认知的演变与发展。而用“作品分析”来命名这个课程即是由杨先生最早提出,他觉得“作品分析”这一概念比“曲式”有着更大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更符合音乐的感性特点。
    接着,杨先生更为深入的阐述了他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曲式之间如何区别?如何划分?杨先生认为,应根据各种曲式构成本身的原则来划分曲式。曲式本身所包含的原则即是各个曲式之所以构成的根本。依据这样的逻辑,他划分出单一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自由原则等几种不同的曲式原则。杨先生对每一种原则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作品、结合音乐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对每种原则所对应的曲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尽管有这么多的原则,杨先生也反复强调,音乐与数学不同,不是纯理性的科学,而是一门与感性相关的艺术,它强调人的感受,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分析时,也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和具体的感受来进行相关分析。
    最后,杨先生还给在座的“后生们”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建议下一代的音乐人应该掌握好一门外语,提高自己的钢琴视奏能力,并更多的关注民间原生态音乐,更新创作,与世界音乐接轨。
    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通过讲座,杨先生既让学生见识到了他那不坐、不休息、不喝水的师之“德”,也让听众领略了他那饱含激情、活力且不乏幽默的教之“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