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19:30分,第十九届上海音乐学院“奏鸣”研究生艺术节闭幕式暨2024中国钢琴二重奏原创作品征集推优终评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我系研究生(含已毕业生)冯金篷、杨吉铭、赵一儒在活动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郭海萌、曲航分获优秀奖。

12月6日上午九时,关于中国双钢琴作品创作的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教学楼一层会议室举行,几位同学分别进行了线下或线上的发言。

2024年10月起,上海音乐学院“奏鸣”艺术节将与“叠艺”钢琴二重奏联合举办首届“奏鸣”研究生钢琴二重奏原创作品征集推优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广泛探索“中国话语”的多元表述,不断激发广大研究生对钢琴艺术创演的真挚热情,推动我国钢琴表演向全面、纵深发展,为我国钢琴艺术多维人才的培育与涌现作出贡献。

冯金篷《托卡塔》获得二等奖,该作品旨在实现多元、融合的声响结构,体现东西方音乐元素融汇、平等互动的理念,试图为托卡塔这一西方音乐体裁赋予新的声音。在节奏方面,本作选取朝鲜族传统音乐中常用的节奏形态,并通过截断、延伸、重音移位、节奏对位等处理手法进行加工。作品的音高材料则主要建立在梅西安的“有限移位调式”上,并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五声性特征。通过这些方式,本作将东方朝鲜族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严肃音乐元素、创作手法及理念相结合,力求让听众能够在聆听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碰撞交融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杨吉铭的《彩像》、赵一儒的《莲花对令》获得三等奖。
杨吉铭双钢琴变奏曲《彩像》改编自作者2022年创作的同名管弦乐《乐队变奏曲“彩像”》,2024年由张国勇指挥贵阳交响乐团首演并广受观众与乐团好评。作品的其主题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作品从戏曲音乐中提炼出四个音的核心音乐动机“5-1-6-2”,并围绕这一四音动机描绘了俏皮可爱、灵动清雅、端庄大方、热情如火、开朗随和五幅迥异的性格肖像画(第六段终曲为群像),如同戏曲故事中多样的角色。在创作形式上,作品旨在探索“变奏曲”这一古老的体裁与中国音乐创作思维、当代作曲表现技法融合的可能性。同时,又竭力追求简约清新、雅俗共赏的音乐效果,力图做到专业性与欣赏性的兼顾。在表现内容上,作品借音乐以展现不同性格的可爱之处,这些多彩的音乐肖像又由同一音乐材料变化而来、贯穿音乐始终,达成和谐统一的局面,深度展露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多彩” 相和的包容性。
赵一儒的双钢琴作品《莲花对令》灵感来源于有二:第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在古代往往象征着具有高洁品格的人;第二,在藏传佛教中,“莲花生大师” 由于出生在一朵粉红色的莲花中而得名。这个词也慢慢也演化成了藏族人民的象征——这是“莲花”一词的第二层含义。在这部具有回旋性的作品中,不仅有像流水一样的“高洁”的段落,还有许多色彩丰富,更换频繁的和声,听起来仿佛置身于高原,感受着不同形制的藏铃声在耳边萦绕。除此,在作品的中间部分,还有一些模仿藏族舞蹈的段落,试图展现藏族人民(尤其是当地可爱的孩子们)舞蹈的场景。同时双钢琴合在一起,形成“犬牙差互”之感,与独奏“莲花令”不同,故名“对令”,结尾处则有种“上通天,下顶地,光芒万丈”之感,升华全曲。谨将这部作品敬献品格高洁的人。也同时献给那些在高原上盛开的像莲花一样可爱的藏族孩子们。

郭海萌《梨园京韵》、曲航《藤蔓》获得优秀奖。
郭海萌的双钢琴作品《梨园京韵》(2024)是一首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作者将京剧元素融入音乐,尝试将本能且纯粹的情感输出作为主要创作方式,让听众感受梨园艺术的美感和魅力。通过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各音区的交织,呈现中国京剧的独特韵味和中西音乐语汇融合的乐趣。
曲航的双钢琴作品《藤蔓》则受启发于藤蔓,它在作者心中是⼀种富有⽣命⼒的植物——它们攀附于枝⼲、建筑,竭尽全⼒向上攀爬, 接近太阳。作者希望⾃⼰能像藤蔓⼀样,在音乐中彰显伟⼤的⽣命⼒,永远向上攀爬,在最接近太阳的地⽅停下,燃烧⾃⼰。作品主题使用带有民歌⾊彩的旋律,通过不断变换的和声与节奏相结合,创造新鲜的听觉感受,尽可能地在保证⼀定专业性的基础上,兼顾⾳乐性与演奏效果。
获奖学生介绍

冯金篷
201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初一年级作曲专业,先后师从于朱赫老师(初一大课)、李黎夫教授。201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作曲方向,先后师从于龚晓婷教授、纪宇副教授、胡银岳教授、姚晨教授,2024年保送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就读作曲系作曲专业,师从于姚晨教授。
代表作品主要包括:钢琴二重奏《托卡塔》获得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奏鸣”艺术节“叠艺”组合研究生中国钢琴二重奏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童声合唱《塞下曲(其三)》(卢纶诗)收录于《经典古诗词童声合唱曲》(第二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帅教授主编);童声合唱《岂曰无衣》(歌词选自《诗经·秦风》),于2023年7月29日在甘孜色达作为陈一丹基金会发起的支教活动“背着调色盘的星星”中的一个节目,由当地的小学生们演出;打击乐四重奏《乌托邦尼亚随想曲》获得中央音乐学院第十三届“炎黄杯”打击乐作品作曲比赛优秀作品奖;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查干达放歌》获得第四届“鹂鸣春晓”全国作曲比赛最佳作品奖。

杨吉铭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在读,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1996年出生于云南,201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2017年起开始自学作曲理论并尝试作曲;201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硕士(配器),2024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作曲);师从张朝、常平、郝维亚教授。其创作追求清新、简洁、真挚、有趣、动听的风格,并注重当代作曲语言、中国音乐元素与年轻一代新审美意趣的结合。作品曾与中央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澳门中乐团、贵阳交响乐团、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等知名团体合作演出。
代表作品包括:《乐队变奏曲“彩像”》(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钢琴作品《追云》(“星海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征集一等奖,第20届“星海杯”全国钢琴总决赛专业少年组必弹曲目)、民族管弦乐《春意二章》(全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活动银奖)、民族管弦乐《夏之乐彩》(入选台湾TCO国际作曲大赛)、室内乐《侠路相逢》(第十二届“百川奖”国际作曲比赛优秀奖)、管弦乐《天府流彩》(第29届“蓉城之秋”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推荐作品”);钢琴作品《夜声》(“万叶杯”中国钢琴新作品征集与评选活动佳作奖)、钢琴套曲《彩页集2》(首届“泉城情-黄河颂”中国钢琴艺术周展演二等奖)、钢琴组曲《月与夜》(入选“汪立三诞辰90周年钢琴及室内乐创作研讨会”现场展演)等等。
其他创作包括:参与国家基金项目、云南第一部歌剧《小河淌水》管弦乐配器;为国内首个网络交响乐团“咖渣云乐团”打造《乐咖乐渣的圣诞节》等专属交响乐;在哔哩哔哩平台发布众多游戏与影视的同人原创、改编作品,并为国内多个交响乐团及多台大型晚会编创、配器交响乐、歌曲作品等。

赵一儒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本科入校以来先后师从邹航、叶小纲教授。曾参与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合唱活动,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委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 2023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其在读期间主要获奖经历有:2022 首届星海杯作曲比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被当做第十九届星海杯钢琴比赛青年公开组决赛轮指定中国作品,该乐谱已经被学院出版社出版)、第十一届 contempo 作曲比赛二等奖、第八届意大利阿米达拉作曲比赛室内乐组特等奖(获得满分 100 分)、2018 意大利金湖作曲比赛YOUNGEST COMPOSER 奖、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三届音中奖作曲比赛二等奖以及演奏组合二等奖(该乐谱已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第十三届炎黄杯作曲比赛二等奖、“万叶杯”中国钢琴新作品征集与评选活动二等奖第一名、釜山马鲁国际作曲比赛三等奖、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三等奖、第十届百川奖、第二十届阳光杯作曲比赛优秀奖。此外还曾参与林耀基中国风格小提琴独奏作曲比赛(该作品被当代小提琴大师 Arditti 视奏)、第十届中国 CONTEMPO 作曲比赛(该作品被英国伯明翰现代室内乐团演出)并获奖。此外,重奏作品《几》还曾在上海当代音乐节演奏。

郭海萌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研究生。自幼学习钢琴,初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高中以第一名考入作曲专业;本科以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硕士以优异成绩免试保送;2023年以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继续深造。先后师从朱琳、贾国平、郝维亚、张帅、陈欣若教授,现师从郭文景教授。其音乐作品涵盖管弦乐、歌剧、室内乐、独奏曲、歌曲、舞蹈音乐等多种体裁,创作、改编大量作品并活跃于国内外作曲比赛。曾荣获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第十七届塞尔维亚邓恩国际作曲比赛最高组别交响乐作品桂冠大奖、第四届奥地利维也纳舒伯特音乐学院国际作曲比赛交响乐作品第一名、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作品在中国(北京、深圳、南宁、哈尔滨)、塞尔维亚、奥地利、立陶宛、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获奖和演出。

曲航
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朱琳教授。后跟随中央音乐学院朱赫教授,贾国平教授学习,并于201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师从龚晓婷教授,陈欣若教授,郭文景教授。2021年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师从郭文景教授。2024年考入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