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6日晚,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圆满举办。本期计划于2022年3月启动,受到海内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青年作曲家广泛关注。经过为期近两年的作品征集、初评、复评、展演,我校作曲系硕士三年级学生文子洋(指导教师:秦文琛教授)作品《恸歌》、2020级硕士毕业生刘豫徽(指导教师:郭文景教授)作品《思南·黄梅随想》入围终评。最终,经过陈其钢、秦文琛、马格努斯·林德伯格、吕嘉、许忠等海内外专家的评审,刘豫徽的《思南·黄梅随想》和文子洋的《恸歌》喜获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三强”(本期征集不设具体名次,排名不分先后),获得组委会提供的作品扶持资助,两首作品的实况录音将由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出版发行。
2024年1月6日晚,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圆满举办。本期计划于2022年3月启动,受到海内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青年作曲家广泛关注。经过为期近两年的作品征集、初评、复评、展演,我校作曲系硕士三年级学生文子洋(指导教师:秦文琛教授)作品《恸歌》、2020级硕士毕业生刘豫徽(指导教师:郭文景教授)作品《思南·黄梅随想》入围终评。最终,经过陈其钢、秦文琛、马格努斯·林德伯格、吕嘉、许忠等海内外专家的评审,刘豫徽的《思南·黄梅随想》和文子洋的《恸歌》喜获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三强”(本期征集不设具体名次,排名不分先后),获得组委会提供的作品扶持资助,两首作品的实况录音将由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出版发行。
为培养和扶持中国青年作曲家队伍,寻找并弘扬中国当代优秀严肃音乐作品,国家大剧院自2011年起创办了“青年作曲家计划”。多年来共有海内外300余位作曲家踊跃参与,收到作品400余部,展演作品80余部。经多年打磨,该“计划”已成为国内严肃音乐创作领域最大赛事之一,影响广泛。第七期“青作计划”首尝改变,将征集作品范围由管弦乐作品调整为中国弓弦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进一步凸显中国音乐元素的魅力。
1月6日的终评音乐会由青年指挥家吴怀世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胡琴演奏家高白、毕友恒、李仓枭、祝云琦精彩呈现,同步携手央视网进行海内外直播。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本场音乐会胡琴独奏的三位青年演奏家高白、毕友恒、李仓枭都是我校民乐系的在读学生或毕业生(指导教师:于红梅教授),展现出我校民乐教学的优秀水准和民乐系与作曲系多年来良好的合作氛围。
刘豫徽创作的《思南·黄梅随想》(二胡演奏:李仓枭)主要是对黄梅戏中念白与唱腔元素的提炼与外延,并希望达到以下两种艺术效果:一是运用器乐化手段,强化黄梅戏念白“不温不火、抑扬顿挫”的语言张力;二是运用交响化手段,诠释黄梅戏唱腔“柔而不腻、秀而不纤”的艺术本色。
文子洋创作的《恸歌》(二胡演奏:高白)有感于自春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音为美、悲音为乐”的艺术创作审美倾向,强调了二胡音乐中的悲情气韵。弓弦嘶鸣呜咽之间,闪耀着人类不屈的灵魂。
为确保公平公正性及作品评选的专业度,国家大剧院每届青年作曲家计划都力邀海内外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相关机构负责人、艺术/音乐总监等组成专家评审组。本期青作计划由著名作曲家陈其钢担任首席评委,评委由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法国广播电台新音乐创作总监皮埃尔·沙尔韦、汉堡北德广播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瑞典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原纽约爱乐音乐总监艾伦·吉尔伯特、前纽约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马格努斯·林德伯格、前法国广播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埃里克·莫塔尔拜蒂、原荷兰广播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凯斯·弗拉丁格布鲁克,还有多次执棒终评音乐会的指挥家张艺、吕嘉以及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组成。终评音乐会中有五位中外评委出席现场,另有四位中外评委在线上实时聆听演奏、参看乐谱,给出评审意见,评委张艺指挥因同期有其他演出任务,遗憾未能参与收官音乐会,但在此前参与复评、展演的过程中他殷切表达:“中国音乐创作的未来在作曲家,尤其在青年作曲家身上”。
强大的评委阵容,严格的评选机制,一方面体现出这一计划的国际化、公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越来越多国际专业艺术机构将目光投向中国青年作曲人才。而随着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该计划无疑将成为引领中国青年作曲家踏上广阔世界舞台的坚实桥梁。
在此,向文子洋、刘豫徽同学和他们的指导老师秦文琛教授、郭文景教授
表示热烈祝贺!
文子洋,享誉世界的维也纳Universal edition(UE)出版社签约作曲家,《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全国百人代表,被《音乐周报》报道为“堪称国内外大奖的收割机”。1998年生于成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先后师从黄虎威、陈泳钢、贾国平教授,现师从于秦文琛教授。201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21年以第一名成绩免试推送至研究生深造。此外,还师从李秀美教授学习钢琴12年。
文子洋是近年来获得关注的青年作曲者之一,自十四岁起出版著作2部,发表作品14首。曾在国内外的40项音乐比赛、征集中获选,包括: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时代交响”作品展评、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一等奖、德国魏玛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Con Tempo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纪念林耀基小提琴独奏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等,屡次成为最年轻的获选者。此外还有乐评、文章在《人民音乐》《音乐周报》等刊物发表。与超过20支职业乐团进行过成功的世界首演合作,各类作品上演于美、俄、德、奥、日等十五个国家,演出地点包括具有百年历史的柏林音乐厅、奥地利广播公司爱乐大厅、卡耐基音乐厅、纽约林肯中心、奥地利金色大厅等世界知名音乐场所。
刘豫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先后师从张帅教授、李滨扬教授和郭文景教授,201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生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等,任第38届学生会副主席。
作品被选为第二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青年组指定作品并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入选第六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荣获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作弹会2021”一等奖,获首届“福田杯”国际手风琴作曲比赛自由低音作品组第一名、“万叶杯”中国钢琴新作品征集与评选一等奖、第十二届“炎黄杯”作曲比赛一等奖、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最佳作品奖,首届杭州现代音乐节“艺创奖”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二等奖、林耀基中国风格独奏小提琴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室内乐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创作奖等。作品曾上演于纽约、巴黎、米兰与国内多个城市,并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