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十九届(2023)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于2023年11月16日结束。我系本科一年级学生乔瀚的作品《图像的解构》获得了三等奖。
此次比赛收到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奥地利、荷兰、捷克、以色列、伊朗、日本、韩国、印度共15个国家参赛作品共计115部。参赛作品经资格审核,共有105部作品进入评选程序。
9月16日开始作品初评,经评审委员会7位评委:评委会主席近藤让(日本),格伦达·基姆 (新西兰),卡瓦略·迪奥戈(巴西),高为杰(中国),贾达群(中国), 杨晓忠(中国),郭元(中国)的认真评选,9部作品进入围决赛。决赛音乐会于11月16日晚上19:30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由日本Nomad乐团演奏。经评委会公正公平的评选,11月17日比赛结果公布:共有6部作品获等次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乔瀚获三等奖第1名,其他3部作品获优秀奖。

(《图像的解构》日本Nomad乐团演奏现场)

(ensemble nomad乐团成员、评委、选手合影)
(《图像的解构》作品开头片段)
《图像的解构》———为⻓笛,中⾳⻓笛, 降B调单簧管, 降B调低⾳单簧管, 钢琴, 两把⼩提琴, 中提琴, ⼤提琴和低⾳提琴⽽作
作品简介:乐曲以作曲者本人画作《只属于那一刻》为灵感来源, 通过对画作线条、色彩、形态等以及观者在面对此画时的瞬态反应和动态视觉变化和心理变化等元素的解构, 将客观及主观的各元素通过声音的音高、音色、音响及音响组合、线性变化等要素表现出来。直接解构的内容表现为乐曲第一至第九小节。在第十小节之后, 乐曲为对前九个小节声音素材的发展。动态视觉变化和心理变化——观者在观看画作的时候, 目光常常会先集中在画的中心, 其次向画面周围延伸。根据聚焦点的转换, 观者所看到的画面中的 线条形态、色彩状态等皆有所变化, 也包括多种色彩的融合、线条的交汇、部分的留白等的时间性变化。乐曲中以此明志的则是音区的变化、声音线条的交织、音响的组合、音高组织的统一逻辑等。

乔瀚简介:我系作曲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现师从向民教授.自幼学习钢琴,并随父学习作曲理论并进行音乐创作;曾于2017年获得第七届亚洲国际艺术大赛钢琴演奏一等奖;13岁师从内蒙古民族歌舞团演奏家娜美雅、哈斯乌拉学习马头琴,曾发表民歌演奏专辑《天上的风》;钢琴独奏作品《笔·墨》获得“星海杯”首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作曲比赛三等奖等。
向乔瀚同学及其指导教师向民教授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