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立于1999年。建系伊始,音乐教育系即明确了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音乐教学人才与音乐教育研究人才的办学定位。在教育部领导的直接指导下,音教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发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继承中国“乐教”传统和美育思想,综合借鉴国际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主要是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三大体系),逐步建立了为学生全面发展方针服务、为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2011年,在经过十余年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该专业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学科创新目标。“新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发展方针和素质型教育改革方向,融合中国优秀音乐文化和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是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同年,经学校领导提议并批准,音乐教育系更名为音乐教育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坚持科研与学科建设同步、教学和课程建设同行,积极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探索和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途径;至今已创造了一批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具有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专业教学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技能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已分布在全国担任大学、中学和小学的音乐教师,成为新体系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音乐教育学院下设歌唱教研室、体态律动教研室、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研室、器乐教研室。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12名,讲师7名,教师4名。
音乐教育学院确定了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新原则,改革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形成了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的办学风格。以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为指引的音乐教育专业方向在招生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上都体现出素质型教育特色。
音乐教育学院从学生未来将从事音乐教学的需要出发,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用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凸显“体验为先”。本科阶段学制四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基于学校歌唱教学需要的歌唱教程,包括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文化)、合唱构建(发声训练、合唱、合唱指挥、合唱指挥实习等);基于学校体态律动教学需要的体态律动课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课;基于指导未来从事音乐教师职业需要的三位一体的教材研读-教学法-教学技能-教学实习课(强调实用性,实践性,采用直接与教学实验点挂钩的开放性直观教学方式);基于未来校园音乐活动需要的作曲基础技术理论与实践课(强调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特点,综合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为一体的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并与键盘和声与即兴、小型器乐演奏及编配等实践课相结合)以及作为保证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共同必修课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等。以上大多数课程都突出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塑造德艺双馨的素质型新体系音乐师资和高层次音乐教育研究人才,2010年开始,音教学院同时在本校附中和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开设音乐教育专业。
音乐教育学院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了音乐“立德树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综合美育功能。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1期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人数达6182人次。涉及幼儿园567所、小学2617所、中学1260所、高校72所。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此外,音教学院还为北京、江苏、贵州、广东等省市举办了多期专项培训班。
2008年,音乐教育学院“高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实验”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09年又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音乐教育学院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学院《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科研项目被正式列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配套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寒暑假期间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不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2014年开始,根据北京市教工委的要求,音教学院先后在北京市多所普通小学实施“高参小”项目,开设新体系实验班。2015年,该项目扩大到“高参高”,在北京市第18中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新体系实验班。其教学效果证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所提倡的自主音乐需要、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文化理解四大音乐素养,对于学生心智发展,尤其是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影响十分显著。2017年,学院科研成果“基于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音乐教育学院重视理论建设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基础美育师资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发展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方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研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综合改革研究与实验》等一系列教学研究项目,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新体系团队先后编写出版了教材《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世界民族音乐》《歌唱基本素养教材2——欧洲早期声乐作品》《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方向实习课程》(小学一至六年级)《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小学合唱篇 -祖国祖国我爱你》《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小学合唱篇 -花儿朵朵向太阳》《经典古诗词童声合唱曲》《随乐起舞-根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编配的钢琴曲》《儿童音乐综合课》等,译著《音乐的读与写》《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儿童合唱教程1:娃娃的歌》《奥尔夫乐器和演奏指南》等,这些教材出版发行以来,获得了全国各地教师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先后撰写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论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多篇论文,从学理上阐释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学院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方法训练的混声、女声、童声合唱团在国内音乐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音乐教育学院相继与匈牙利李斯特学院科达伊研究院、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瑞士达尔克罗兹学院、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奥尔夫学院、美国耶鲁音乐学院、纽约大学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及科达伊国际协会、达尔克罗兹国际协会、国际奥尔夫基金会、德国汉诺威音乐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聘请外国专家及输送留学生,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师资。学院多次成功召开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就素质型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歌唱教研室:视唱练耳-西方音乐文化、 视唱练耳-中国音乐文化、发声训练、合唱、合唱指挥、合唱指挥实习指导、视唱练耳-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至20世纪音乐;
体态律动教研室:体态律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器乐教研室:钢琴课、钢琴教学实习、钢琴教学应用、锣鼓经与中国打击乐;
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音乐教育史、教材研读、音乐教学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指导、幼儿音乐活动的教学原理与实践、作曲技术理论基础、小型器乐演奏及编配、键盘和声与即兴、幼儿音乐综合课、儿童音乐剧、打击乐在中小学课堂的演奏与运用。